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季节的更替总会有相应的自然征候;在A股市场,换手率的变动同样能够作为市场趋势更迭的信号:换手率的极值,往往意味着市场中长线的“底部区域”或“顶部区域”。
在每天交易结束后,成交量和指数点位这两个最基本的数据,总是被人无休止地谈论着。不管是各大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,还是股海沉浮的老司机,抑或初出茅庐的各路菜鸟,一概不能免俗。
成交量的极速放大,往往意味着新增资金纷至沓来,甚至不惜举杠杆入市;成交量的极度萎缩,又往往是市场悲观情绪的蔓延,投资人举步不前。从这一简单的常识中,人们试图寻得市场的拐点。然而,成交量是个“一维数据”,其揭示的历史信息极为有限,当前两市3000亿的成交量和2006年12月份3000亿的成交量简直不可同日而言。
但如果将每一天的成交量与当天股市对应的自由流通市值作比,求出的换手率,既有较强的历史回溯能力,又有对未来较强的预测功能。之所以用“自由流通市值”作分母,是由于自由流通市值剔除了持股超过5%的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市值,代表了A股真正的、可流通的规模。
自2005年以来,A股的日均换手率(成交量/自由流通市值)约为2.027%。反观A股历史上那些换手率处于1%以下的重要时刻:2005年1-3月份、2005年5-7月份、2005年11-12月份、2008年6-9月份、2011年6月份、2011年9-12月份、2012年7-12月份、2013年4月份、以及2014年5-6月份,大多揭示了A股的中长期“底部区域”。
图1:上证指数与换手率(成交量/自由流通市值)对比 |
|
数据来自:wind,截至2017-02-06
图2:上证指数998点大底与换手率(成交量/自由流通市值)极值对比 |
注:2006年牛市启动前的历史“大底”——上证指数998点出现在A股换手率0.78%附近
图3:上证指数1664点大底与换手率(成交量/自由流通市值)极值对比 |
注:2008年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,上证指数1664点历史大底出现在换手率0.74%附近
而2014年5-6月份,A股换手率尽管在0.8%-1.0%之间,但其之后同样出现了新一轮牛市的出现。
今年以来,A股换手率再度处于1%以下,尽管MLF、SLF和逆回购利率相继提高,各种“加息说”甚嚣尘上,但对于一个成交已经处于“地量”的市场,但对于一个成交已经处于“地量”的市场,即使货币政策转向中性,宏观流动性骤然收紧,其对市场的冲击就显得并没有那么显著了;相反,即使在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,如果能有一定的新增资金的入市,则对市场的推动作用相对更为明显。
目前全部A股市盈率(剔除负值)处于2005年以来的均值以下,经济增长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的韧劲。尽管开年的红包没有如约而来,但中长期投资已无需过分悲观,不妨怀有一颗“春季躁动的心”,着眼中长线,博弈两会行情。
图4:全部A股市盈率(TTM)与换手率(成交量/自由流通市值)对比 |
数据来自:wind,截至2017-02-06